OOT限度
- 2019-01-28 15:37:00
- gmpfan
- 转贴 4846
如果你曾经收到下面这样的缺陷项,或者对类似问题感到困惑,那么,这篇文章可能对你是有用的:
“API中间体杂质限度定义为不高于3.0%,而正常中间体批次的杂质报告值通常不超过0.5%,该中间体杂质限度(NMT 3.0%)未经验证,或者缺乏依据”。
“缺乏有效的趋势分析程序,企业通常只在年报中进行趋势分析”。
“2015年10月,企业发起变更,将每月进行一次的趋势分析,变更为每季度一次。该变更缺乏依据”。
“没有建立稳定性研究的趋势分析程序”。
“质量限度”和“趋势限度”的区别
我们先用API中间体杂质限度这个例子,说明质量限度和趋势限度的区别。
为什么设定API中间体的杂质限度? 因为:
API中的杂质,来自中间体,是中间体的杂质经过纯化工艺,剩余的部分。
纯化工艺的纯化能力是有限。
所以,我们要控制中间体的杂质含量,避免其超过工艺纯化能力,导致成品的杂质含量超标。
正常生产得到的批次,中间体杂质含量通常是0.5%,经过纯化工艺,得到API成品,其杂质含量通常小于0.05%;这个工艺的纯化能力,就是10倍。
成品的杂质限度是0.5%,为了达到该限度,中间体的最高允许杂质含量是0.5% x 10 = 5%;考虑工艺和检测的波动性,将中间体杂质限度定义为不高于3.0%,是比较合适的。
所以,”杂质含量不高于3.0%“是 质量限度 ,是 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限度。
正常生产中,一般批次的杂质检测值可能都没有达到3.0%那么高;例如,不超过0.5%。这个0.5%是 趋势限度, 代表 工艺控制水平。
趋势限度通常在质量限度的范围内,二者距离越远,工艺越坚固。反之,如果趋势限度超出质量限度,工艺就比较脆弱了。
质量限度和趋势限度,都是科学意义上的限度;而企业提交给法规当局的质量标准,是法规意义上的限度,是企业能够提供 依据和证据的限度。
从企业的角度,将质量标准建立在质量限度上,更加有利,比较宽松。将质量标准建立在趋势限度上,是比较不利的;因为趋势限度代表现有工艺的控制水平;如果有工艺变更,控制水平发生变化,很可能出现OOS。
趋势限度的依据,可以通过日常批次报告值 计算得到,相对容易。难的是质量限度的依据。
你们在日常工作中,有没有刻意去收集支持质量限度的数据?
有没有设计相关的中试研究,挑战这个质量限度?
有没有在工艺验证时增加检测,为上述推导过程提供必要的数据?
日常生产偶尔会得到一些杂质含量较高、但仍然合格的中间体,你有没有意识到,这样的中间体生产得到的产品,可能获得非常宝贵的数据?
经过临床研究验证过的对照药品,是否存在类似水平的杂质?
文献中有没有相关研究?
上述任何一项,都可以作为质量限度的依据。
如果都没有,对不起,你必须把质量标准设定在趋势限度,因为这是你唯一验证过的、有数据支持的限度。
为什么要制定OOT限度?
对于放行产品的趋势分析,有的企业一年做一次,有的企业一个季度做一次。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趋势分析,通常没有什么用:真发现有问题批次,产品早就卖出去了。
案例1:杂质报告值不断降低,后来调查发现,色谱柱性能异常。发现OOT时,批次放行已经超过4个月。
案例2:稳定性研究OOT(48个月),发现时已经过去1年。
趋势分析的真正价值,是预测(forecasting)。
根据过去一段时间(例如一年)的历史数据,预测未来一段时间(例如一个季度),正常批次的报告值应该在什么范围,即OOT限度。
QC分析员每次检测完成,将检测结果与OOT限度进行对比。如果超出,则提起OOT调查。
多长时间计算一次OOT限度?根据工艺的变异性而定。
你可以拿历史数据,分别计算每年、每季度、每月的趋势限度。将它们放在一起,用Excel作图。观察曲线的波动,应该多长时间计算一次OOT限度,一目了然。
这个过程,应当形成一份报告,附到变更记录或者SOP起草记录里面,作为变更依据。
产品放行的OOT限度
放行时OOT限度,应当考虑:
正常检测结果的变动范围。通常计算方法是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。
质量限度的高低。如果质量限度是0.10%,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就不是一个好的OOT限度定义方法。可以根据历史最高值来定义OOT限度(例如“通常不超过0.07%”)。此外,方法的中间精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。 离质量限度太近的报告值( 例如超过0.09%) ,应当作为OOT结果进行调查。
产品稳定性趋势。某个杂质,质量标准是不高于1.0%;根据稳定性研究,该杂质在稳定性期间通常上升0.4%。那么产品放行时的OOT限度(或者放行限度),应当在0.6%以下。
趋势限度与质量限度之间的距离。例如质量限度是0.50%,通常报告值是0.03 - 0.08%;此时计算平均值正负三倍标准差没有太大意义,也增加管理成本。直接定义一个0.20%即可。
例如:
稳 定性研究的OOT限度
稳定性研究OOT限度的制定依据,是稳定性研究的历史数据。这个OOT限度应当能够把大趋势描述清楚,给分析员充分的指导。
例如:
注意事项
不要制定太严苛的OOT限度,要有一定“容错性”,避免过多地将正常批次判定为OOT批次。原因是:检测报告值有正常波动。比如称量和溶液转移,分析员在不同日期检测,心情不一样,手法稍微有点差别,轻轻松松可以造成1%的报告值差异。
不要使用方法验证的中间精密度数据,估算检测结果的日常波动。绝大部分企业执行方法验证时,虽然配制多份样品溶液,但是流动相往往同一批号、对照溶液同一瓶、使用最好的柱子、仪器最好的状态、最老辣的分析员。这样的中间精密度数据,参考价值有限。
OOT和OOS,不要混在一个程序里面。如果OOT和OOS共用一个程序,只会导致质量标准事实上变严,增加不必要的负担。
转自重力询